元宵節,亦稱為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、小年或燈節,日本稱上元(じょうげん)、小正月(こしょうがつ),朝鮮稱正月大滿月(정월대만월)、正月大보름(정월대보름,「보름」為固有詞,月圓、望日之意,或簡稱大보름)、上元(상원)、元宵(원소)、元夕(원석)、烏忌日(오기일),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(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格里曆1月15日)。
元宵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是祭月、賞月的日子,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,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。
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。而道教中,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(堯)誕辰,正月十五為上元,七月十五為中元,十月十五為下元,分別屬天、地、水這三官大帝主管。上元節乃天官華誕,故燃燈以慶。終唐一代,朝廷皆正式祭拜。
起源
元宵節起源自中國,關於元宵節的由來,說法很多,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。秦末就有:“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”之说。本稱「上元」,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,也是道教的天官誕。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,希望减轻虫害,祈祷获得好收成。這天是第一個月圓之夜,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,祈求豐收。
另據史籍記載,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。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後,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权。呂后卒後,周勃、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「諸呂之亂」,擁戴劉恆登基,是為漢文帝。文帝博採眾臣建議,精心治國,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来。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,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,文帝微服出宮遊玩,與民同樂,以示紀念。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。
还有说法认为,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,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,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,無論是伐南越、得天馬,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,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,從黃昏開始,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,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,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。
也有說法是,漢明帝篤信佛法,聽從蔡愔的建言,敕命正月十五夜,在宮內「燃燈表佛」,從此民眾效仿,皆點燈供奉佛祖。[3]东汉末年,元宵节作为节日才正式初步形成。
而大陸某省民間则相传:二千年前,佛教傳入中國,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,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飛舞,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,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,十分恐慌,於是紛紛點火把,照亮天空,找尋天神,自此以後,雖然看不見天神,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,相延成襲,就變成一種風俗了。後來點火把在一些地區演變成點燈籠或生篝火。
現代研究認為元宵節源于對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豐收,人們點火以驅除蟲蛇猛獸,並祭祀滿月,初期是點火把,後來分別發展成點篝火、掛燈籠的習俗。
Source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
元宵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是祭月、賞月的日子,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,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。
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。而道教中,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(堯)誕辰,正月十五為上元,七月十五為中元,十月十五為下元,分別屬天、地、水這三官大帝主管。上元節乃天官華誕,故燃燈以慶。終唐一代,朝廷皆正式祭拜。
起源
元宵節起源自中國,關於元宵節的由來,說法很多,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。秦末就有:“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”之说。本稱「上元」,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,也是道教的天官誕。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,希望减轻虫害,祈祷获得好收成。這天是第一個月圓之夜,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,祈求豐收。
另據史籍記載,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。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後,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权。呂后卒後,周勃、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「諸呂之亂」,擁戴劉恆登基,是為漢文帝。文帝博採眾臣建議,精心治國,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来。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,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,文帝微服出宮遊玩,與民同樂,以示紀念。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。
还有说法认为,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,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,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,無論是伐南越、得天馬,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,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,從黃昏開始,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,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,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。
也有說法是,漢明帝篤信佛法,聽從蔡愔的建言,敕命正月十五夜,在宮內「燃燈表佛」,從此民眾效仿,皆點燈供奉佛祖。[3]东汉末年,元宵节作为节日才正式初步形成。
而大陸某省民間则相传:二千年前,佛教傳入中國,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,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飛舞,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,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,十分恐慌,於是紛紛點火把,照亮天空,找尋天神,自此以後,雖然看不見天神,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,相延成襲,就變成一種風俗了。後來點火把在一些地區演變成點燈籠或生篝火。
現代研究認為元宵節源于對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豐收,人們點火以驅除蟲蛇猛獸,並祭祀滿月,初期是點火把,後來分別發展成點篝火、掛燈籠的習俗。
Source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
0 Comments